光大證券:基礎研究、新藥開發和商業化需求助推高增長 科研服務業千億級空間漸打開 快報
智通財經獲悉,光大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科研服務行業前景廣闊,產學研助推高增長,千億級空間漸打開。國內科研服務行業的進口替代空間巨大,政策端、需求端和供給端的多重因素加速國產替代。看好科研服務行業的高成長性以及國產替代大趨勢,平臺型公司,推薦泰坦科技(688133.SH),建議關注優寧維(301166.SZ);產品型公司,推薦諾唯贊(688105.SH)、阿拉丁(688179.SH)、畢得醫藥(688073.SH)、百普賽斯(301080.SZ)、義翹神州(301047.SZ)等。
光大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科研服務是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醫藥的上游,助力下游研發生產活動降本增效。
(資料圖)
科研服務商主要銷售科研試劑、科研儀器和實驗室耗材等產品,同時提供配套技術解決方案的服務,下游客戶分為科研用戶(科研院校和政府屬研究機構等)和工業用戶(藥企和CRO等)。科研服務商不僅是上游供應商,還可以協助下游客戶實現研發和生產活動的降本增效,例如重組蛋白供應商提供產品的多維度的應用檢測數據,幫助客戶大幅度節省進行實驗的時間和成本。
基礎研究、新藥開發和商業化需求助推高增長,科研服務行業千億級空間漸打開。
1)科研用戶端: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與科學服務行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國內科研院校研究經費投入的穩步增長,有望驅動對科研試劑、儀器和實驗室耗材需求。根據該行的測算,我國科研服務行業在科研用戶端的市場規模有望從2020年的529億元,提升到2030年的1,350億元。
2)工業用戶端:藥物開發階段,國內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支出快速增長;商業化生產階段,國內創新藥商業化銷售開始放量,對上游試劑耗材的需求方興未艾。根據該行的測算,我國科研服務行業在工業用戶端的市場規模有望從2020年的338億元,提升到2030年的831億元。
國內科研服務行業外資相對壟斷,國產替代空間大,多因素促進國產替代。
我國科研服務產業競爭格局由外資企業絕對壟斷向相對壟斷過渡,主要表現為內資品牌部分產品達到了國際同等技術水平或實現了部分進口替代,逐步打破了外企絕對壟斷的態勢,但外資品牌依然控制90%+市場份額,國產替代空間大。
通過對海外和中國科研服務行業發展史的對比,以及對下游客戶選取供應商時考慮指標的分析,該行發現產品質量過硬是國產替代的基礎,抗腫瘤、CAR-T等下游新需求的出現給了國產與外資同臺競技的機會,政策扶持是國產替代的助力,而逆全球化趨勢加強背景下對供應鏈安全性的訴求是國產替代的催化劑。
風險提示:下游研發投入不及預期風險;市場規模不及預期風險;進口替代不及預期風險;行業競爭加劇的風險;疫后需求恢復不及預期的風險。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