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田洋之歌
牛田洋,位于廣東省汕頭市內港、榕江西側,曾是一片海灘,潮漲時淹沒,潮退時露出,面積近3萬畝。如今這里已是十里長堤、綠樹蔥蘢,一派鷗飛鷺舞的濕地美景。
牛田洋,一個響亮的名字。60多年前,人民解放軍開進牛田洋圍墾造田,他們不畏艱難困苦,軍民同心共克時艱,將滄海變為良田,合力創造了一個奇跡。
【資料圖】
回望歷史,那是一段艱苦的歲月。“牛田洋,爛泥塘,若問有多深,泰山也能藏。”當時的牛田洋是一片由三江沖積而成的松軟海灘。剛開始,官兵白天在海灘上圍出的土堤,第二天起來一看已是無影無蹤。大家通過分析研究認為:海灘承載力低、堆積土方壓力大,是造成沉降的主要原因。于是他們決定采用沙子作橋基,在圍墾現場進行反復試驗,最終經科學計算得出可行的方案。
當時沒有大型機械,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手挖、鍬鏟、筐端、肩挑、人抬、船運,使用黃土、沙、貝殼灰三合一的土作材料圍田。到了大堤合龍的關鍵時刻,水流很急,一百多斤重的沙袋,一投下去就被沖走。眼看著大潮就要到來,大家奮不顧身地跳進激流,肩并肩、手挽手,結成一道道人墻,同潮汐爭時間、比速度,終于趕在大潮前啃下了大堤順利合龍的硬骨頭,打破了大潮期間不能堵口的先例。
不到一年的時間,官兵不僅把大堤逐漸圍起來,并在大堤外側用石塊壘起防護墻,在東圍圍墾出4000多畝良田,中圍圍墾出8000多畝……
牛田洋圍海造田所經歷的困苦、辛勞和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當時,官兵住著四面透風的竹席棚房,靠著每天人均4角5分錢的菜金和一斤半糧食,勞作在一腳踏下沒到膝蓋的泥灘里。泥灘里的貝殼時常劃破他們的手腳,傷口浸泡在海水里鉆心疼痛。夏季烈日炎炎,冬季海風吹蝕,他們的皮膚曬脫了一層又一層。因長期泡在水中,官兵的軍褲曬干后漸漸變成了紅褐色……
大堤筑起來了,但圍出的卻是一片堿性極大的海田。又咸又酸的爛泥灘,被太陽一曬就長出白花花的一層鹽。“這哪是什么莊稼地,簡直就是一個大咸菜缸。” 大家感嘆地說。
隨后,官兵采用三耕五耙、七排八灌的耕作法,采取放淡水沖咸、積淡水壓咸、選良種抗咸、淺插秧避咸、挖深溝排咸的科學方法,很快把土壤含鹽量由16‰以上降至3‰以下。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他們就完成了當地百姓認為要用3至5年才能做完的鹽堿海田治理工作。
為了做到當年圍墾、當年種水稻,部隊靠人拉犁耙(5人一張犁,每天2畝地;5人一副耙,每天4.5畝地)。昔日的戰場勇士,今日成為了牛田洋里的“老黃牛”:日曬雨淋,風吹泥裹,任勞任怨,默默耕耘……
收割的季節,官兵早晚出工兩頭黑,白天頂著烈日干,綠軍裝被汗漬浸染成了白色。有的戰士累倒在田邊,睡醒后繼續干……雖然他們住的是稻草搭蓋的四面透風的茅草房,喝的是帶有咸腥味的井水,但茅草房里總能聽到陣陣歡聲笑語;田地間總能看到勞動競賽的熱浪拂動了紅旗……
如今,漫步在堤壩綠道上,近處是成片的綠地與鮮花,遠處碧波蕩漾,腳下長長的海堤像彩帶飛舞,耳邊濤聲、風聲、蟲鳴聲仿佛一起向我傾訴,那些激情燃燒的日子里,官兵用青春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奮進的牛田洋之歌。(彭澤成 楊俊鵬)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