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真不開玩笑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涂佳煜 實習生 單予晴
所謂“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日小暑,是全國人民“上蒸籠”的日子。
【資料圖】
然而,今年的高溫天氣早已露出“大事不妙”的苗頭。前兩天,北京出現了今年第四個40℃的高溫日。據國家氣候中心介紹,今年以來,我國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全球的情況都是如此。7月3日,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的數據顯示當天全球平均氣溫達到17.01攝氏度,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然而僅僅一天后,這一記錄就又被17.18攝氏度的新高打破了。
全球的天氣氣候,究竟發生了什么?往后的夏天,會更加難熬嗎?
高溫,圖源視覺中國
01
厄爾尼諾,為何讓人談之色變?
4日,世界氣象組織的官宣讓人們鎖定了高溫天氣的罪魁禍首之一——熱帶太平洋七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據評估,2023年7月到9月間出現厄爾尼諾事件并持續到年底的可能性為90%,且“至少為中等強度”。
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里的意思是“圣嬰”,但它的出現卻往往是極端高溫的不祥預兆。
198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共有12次刷新紀錄,其中10次發生在厄爾尼諾事件出現的年份。上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在2015年至2016年,2016年也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厄爾尼諾現象,圖源視覺中國
據國際科研機構“世界天氣歸因聯盟”預計,受厄爾尼諾影響,今年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等地出現破紀錄熱浪的可能性“至少增加100倍”。
在厄爾尼諾壓倒性的威力面前,人類不免顯得渺小。
厄爾尼諾的成因十分復雜,科學家至今未能作出完備的解釋。我們僅僅知道,這種現象一般每2至7年發生一次,持續9至12個月。在厄爾尼諾年,赤道中東太平洋表面溫度異常升高,西太平洋降低。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大氣環流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全球的天氣和氣候。
我們難以預料的,是它引發的災難性影響。盡管氣象預警手段一直在進步,每當厄爾尼諾事件出現,全球接連不斷的氣象災害還是令人措手不及。
1982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發生,1983年夏季,長江中下游發生嚴重洪澇,東北地區出現低溫,黑龍江6月氣溫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低。
1998年夏季,同樣是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次年,長江流域、東北地區發生流域性特大暴雨洪澇。
干旱,圖源視覺中國
2016年,印度受到罕見高溫的襲擾;澳大利亞夏季遭受高溫熱浪侵襲,引發森林大火;南非、埃塞俄比亞等國出現了嚴重干旱,非洲多國糧食嚴重減產;巴西等地出現持續性干旱,拉美多地出現了暴雨洪澇……
今年,世界氣象組織宣布消息,是向世界各國政府發出信號,動員各國提前準備。“對與這一重大氣候現象相關的極端天氣事件進行早期預警并提早采取行動,事關拯救生命和生計。”世界氣象組織表示。
種種跡象表明,挑戰,或許比以往更加嚴峻。
02
南方的夏季,會更加難熬嗎?
厄爾尼諾快速醞釀的同時,我國的江南等地,正在經歷梅雨季。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周兵此前解讀,隨著副熱帶季風區對厄爾尼諾的響應,梅雨開始來得比較猛,降水的強度也比較大,所以說可以認為目前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梅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厄爾尼諾的一種間接響應。
雖然江南還沒有出梅,也沒有出現和華北、淮南等地一樣40多度的高溫,但不少南方人已經表示感到熱得“不能忍”了,這是為啥?
其實到目前,北方雨季前的高溫仍以“干熱”為主。小暑節氣的到來,意味著我國即將進入一年之中最潮濕、悶熱的時段,開啟“桑拿模式”。江南空氣更為濕潤,“蒸桑拿”的感覺無疑更加強烈。
煙雨西湖,圖源視覺中國
更科學地解釋,氣象上所說的“溫度”,指的是自然狀態下流動的空氣溫度,但我們感受到的溫度還與風速、日照、濕度等因素相關。“桑拿天”因為濕度高,身體排出的汗蒸發不掉,熱量散不出去,人的體感溫度就會更高。
比如,今天氣象預報顯示杭州的最高氣溫是36℃,但體感溫度卻已經高達43℃。
氣象專家解讀,在江南地區,當氣溫達到43℃至45℃時,人體體溫就產生極限。但在空氣干燥的新疆吐魯番地區,直到氣溫突破52℃,人體才會產生一些極限反映。所以,南方的夏天更令人不適,不是沒有道理。
對于南方人來說,還要警惕今年可能的強降水影響。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夏季,我國華東南部、華中南部、西南地區南部降水易偏多,發生洪澇的風險大;西北地區東部降水易偏少,發生氣象干旱的可能性大。
經歷了多年的南方干旱格局后,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出現將標志著我國降水傳統意義上“南澇北旱”回歸。
03
地球越來越熱,將是常態嗎?
圖源視覺中國
最近幾年,“史上最熱夏天”的說法經常出現。
世界正面臨更熱、更旱和更澇的未來,這是不爭的事實。盡管此前3年的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溫起到了暫時的“剎車”作用,但過去8年仍然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8年。
分析預測顯示,2023年到2027年中至少某一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的可能性為66%。如果這一情況發生,意味著全球升溫將首次突破《巴黎協定》設立的閾值。
今天,我們都在討論厄爾尼諾可能帶來的高溫,但地球越來越熱,卻是一個更大的命題。
氣候變暖的因果是環環相扣的。比如,北極海冰的反照率相當于海洋的5-6倍,通過冰雪-反照率的正反饋機制,它在氣候變化中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其面積大小決定了多少太陽光進入地球系統。然而,一項新發表在《自然-通訊》研究結果表明,北極可能會在2030年之前就達到夏季無冰狀態。
圖源視覺中國
海水溫度和氣溫的升高會導致海冰融化,反過來,海冰融化又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溫度升高。
在中國,青藏高原的積雪和冰川同樣通過反照率效應影響著地表和低層大氣之間的熱量交換,從而影響東亞地區的氣候。然而過去 50 年,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氣溫上升趨勢超過了同期全球增溫速率的2 倍。冰川和凍土面積減小,冰雪高原正越來越“暖濕”。
對于城市里的我們來說,躲在空調房中足不出戶成為了度過高溫天的最佳選擇。然而這一舉動,也難脫氣候變暖的“幫兇”之嫌。
相較于鄉村和外圍郊區,城市的“高溫化”現象更為嚴重。林立的高樓、擁擠的人群將熱浪牢牢包裹于城區中心,主城區儼然成了一座“高燒的孤島”。這一現象被19世紀的英國化學家魯克·霍華德(Luke Howard)首稱為“熱島效應”。
如今,這樣的“熱島”普遍存在于人們周圍,全球越來越多的大城市難逃“熱島效應”的命運。
城市中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都是造成城市“熱島”的因素。其中,空調的過度使用是加速城市“高溫化”乃至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
中央空調壓縮機,圖源視覺中國
根據國際能源署在2018年一份報告中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空調數量將從16億臺增長至56億臺。如此龐大的空調需求,不能不讓人擔憂背后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氣候變化。
空調影響氣候的方式,主要是排放溫室氣體。為空調供電的過程中燃燒的燃煤或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會產生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此外,空調的制冷劑泄漏也會釋放溫室氣體。
形勢越來越嚴峻。2016年全球16億臺空調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11.3億噸左右,而根據預測,到2050年,給空調供電的燃煤和天然氣發電廠排放的溫室氣體將接近翻倍,達到22.8億噸。
這些排放將加劇氣候變暖,而氣候變暖導致的頻繁高溫,又可能進一步增加人們對空調的需求,從而導致“空調大軍”不斷給地球“加熱”的惡性循環。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各國均在努力發展清潔能源技術。或許只有走上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制冷之路”,逐漸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氣候變暖才會有所緩解,我們才得以走出這一“熱循環”困境。
“轉載請注明出處”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