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收入首超星巴克,瑞幸成為中國咖啡界的NO.1了嗎?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8月1日,瑞幸咖啡與星巴克相繼公布了最新季度的業績報告。瑞幸在報告期內的總凈收入為8.522億美元,星巴克中國的收入則是8.219億美元。同時,繼2021年年底門店數量超越星巴克中國后,瑞幸的季度收入也首次超越了星巴克。那么,能不能說,在國內的咖啡市場,瑞幸已經戰勝星巴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NO.1?
我們先來看一組收入數據,2023年開年以來,星巴克中國市場的第一季度收入6.22億美元,第二季度收入7.64億美元,第三季度則是8.21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1%,如果撇除外匯換算的影響,同比增速達到60%;瑞幸則是第一季度總凈收入為44.37億元,同比增長84.5%,第二季度同比增長88.0%;今年上半年,瑞幸的總凈收入為106.38億元,同比增長86.5%,營業利潤達18.51億元,是去年總和的1.6倍。
(資料圖片)
再來看一下門店數據,截至6月30日,瑞幸咖啡的門店總數為10836家,其中國內門店10829家、海外新加坡門店7家,自營門店7188家、聯營門店3648家;截至7月2日,星巴克在全球擁有門店37222家,其中美國門店16144家,中國門店覆蓋250個城市、達6480家。在中國國內市場,瑞幸咖啡的門店數量比星巴克多了4349家;瑞幸在報告期內凈增門店1485家,門店數量環比增長15.9%。
從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出,瑞幸咖啡平均每個月開店近500家、每天開店近16家,6月底更是率先突破萬家、提前超額完成今年的全年開店目標;星巴克的第三季度凈增門店237家,超過了前兩個季度的總和,平均每個月開店80家、每天開店不到3家,遠不及瑞幸開店速度的五分之一。但據公開的說法,星巴克計劃于2025年在中國布局9000家門店,還有超過2500家門店的增長空間等待星巴克。
從以上三組數據,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瑞幸已經超過星巴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不過,好像又有一點不對?我們再來看。
瑞幸咖啡董事長兼CEO郭謹一在隨后的財報會上表示,“要把9.9元活動常態化進行戲曲。至少將持續兩年。”由此,不難發現,瑞幸的營收盡管有了大幅度增長,但從利潤上來看,并不是那么盡如人意,營收上的增長的很大一塊原因是價格戰。9.9元的咖啡也讓很多門店,都出現了“打折引流賠錢,不打折門可羅雀”,進退兩難。但也不能否認,很大程度上,瑞幸實現業績上的飛躍,受益于其單店模式和低價策略。
首先,從商業模式來看,瑞幸與星巴克有所差異。星巴克以“第三空間”(介于辦公場所和住所之間的工作、休憩的空間)著稱,品牌文化與定位深度綁定,通常有更大的店面,重視門店的設計與客戶體驗;而以互聯網模式起家的瑞幸主打外送,門店面積更小,單店員工少。除了瑞幸,Manner、庫迪咖啡等也采用這種模式。
拋開門店體驗,星巴克的客單價在40元左右,而瑞幸的客單價則低于20元,由此,盡管星巴克在門店數量上遠遠低于瑞幸,但從營收和利潤上相差無幾。截至7月2日,星巴克星享俱樂部活躍會員(在過去90天內有消費行為)達到了2040萬,創下歷史新高,較上一季度增加了260萬,較去年同期增長51%。目前中國是星巴克除美國以外最大的市場,累積擁有3140萬獎勵會員,這些會員也成為整個星巴克中國利潤最忠實的擁躉。
從數據體現上來看,二季度瑞幸自營門店可比增速為20.8%,較一季度略有減少,銷售增速為20.8%,去年同期則為42.1%。二季度,瑞幸的整體毛利率60.3%,同比下滑1.4pct。星巴克中國則是可比同店收入上升46%,同比交易量上漲48%,平均客單價下降了1%。
相比于星巴克面向較高端的人群,瑞幸則更專注于以低價策略抓住中低端消費者,各自的競爭能力和優勢都不能忽略。
對于星巴克而言,長期價值是其追求的最終目標,星巴克的商業模式和能力使其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盡管整個咖啡市場價格戰打得如火如荼,星巴克卻一直保持價格常態而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瑞幸在庫迪、蜜雪冰城的壓力之下緊隨價格戰的步伐,用門店數量以及供應鏈優勢保住了基本盤,從規模上說,瑞幸已經做得很大了,國內第一個(門店)過萬的咖啡連鎖品牌。從長期角度來說,此時瑞幸更應該務實地追求增長的效率,做好品牌和單店運營,這比做好規模擴張更重要。盡管從半年的數據來看,瑞幸已經超過了星巴克,成為中國市場的第一,但從長期投資來看,瑞幸要走的路還更長,真正意義上的鹿死誰手,還未見分曉。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