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廁所”要管好 更要多建正能量“淋浴間”
(資料圖片)
“我發在自己社交平臺上的照片,卻莫名其妙被別人‘掛廁’了,對方發表了不少貶損我的言論,評論區里也都是對我的人身攻擊。我很氣憤很難過,卻無計可施。”來自廣東江門的譚女士是一名角色扮演愛好者,她不久前被好友告知,自己發在社交平臺上的一組COS(角色扮演)照片被人“掛廁”了。《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網絡廁所”的發文內容中,不乏對他人的言語貶低、人身攻擊、辱罵等,評論區也是罵戰頻頻。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廁所”的關注者、投稿者和被“掛”者,有不少是未成年人。(8月14日法治日報)
“網絡廁所”是指“bot”類賬號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稿件無需經過審核,導致許多隔空喊話的bot 都變成了大型負能量發泄地,他們也很有自知之明地把這里稱作廁所。據法治報道,“網絡廁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普通人、網友為主要討論對象,因匿名性,不少人將“網絡廁所”當作隨意發泄的地方,其中不乏人身攻擊、辱罵等;另一類通常以社會公眾人物為主要討論對象,有些“廁所號”刻意發一些P出來的明星丑圖,誘導粉絲罵戰。
“網絡廁所”的主要參與群體是未成年人或是生活遇到困擾的年輕人,主要以COS、二次元、動漫等特定圈子的網友為主,他們面對成長的煩惱,把在二次元世界的內容演繹為情緒的出口與抗爭的武器,以此“求關注”來爭取身份認同,用“廁所”這樣的地方抱團取暖相互慰藉。賬號的運營者也稱“是為了維持互聯網友好幽默的氛圍,開設初衷僅是為當代重壓力的年輕人提供一種新穎的放松途徑”。這值得理解,但是,當這些網友隨時都可以上網找到同樣陷入負面情緒的人,并進入這個圈子,通過不斷地訴苦和辱罵外界來尋求認同感的時候,正像心理學家所說,人在發泄室里通過對假人打罵來宣泄情緒,這種發泄方式反而會讓人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多,甚至會讓人上癮。
于是,我們看到,“網絡廁所”負面、消極情緒走向極端化,如不合法地披露“被掛者”個人私密信息,對其進行各種惡意的、不道德的謾罵和極端討論形成網暴,甚至引發自殘自殺。參與進來的人可能不知道,能打敗陰暗的一定是光明,而不是更大的匯聚成團的陰暗。
對此,有專家建議相關部門及平臺管理者加大監督力度,及時予以干預,可進一步落實網絡實名制、加大審核力度、完善敏感詞處理系統、開通專門舉報渠道、增加處罰力度和措施、監管部門可以加強監督檢查等。這些建議都不錯,但是,如果不從社會層面入手去解決當今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即使把“網絡廁所”關了,一些青少年還會創新出另外的渠道。更不要說“網絡廁所”本身就與平臺的流量利益有關聯。既然“廁妹”“廁友”不愿讓圈外人窺探他們的生活,“網絡廁所”為何會一次又一次進入大眾視野?這和一次又一次大規模出圈的網暴及反網暴事件脫不了干系,而這恰恰是社交平臺博取流量的重要途徑。
所以,對“網絡廁所”,既要制定“如廁”制度,也要時常打掃,更要為青少年解決成長的煩惱提供更多正能量渠道。相關部門和社會要借助二次元、國風等文化形態載體,宣傳和弘揚適合青少年的價值理念,以青年人喜歡的方式,用正能量的“淋浴間”幫他們洗去煩惱,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