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詳解:為何神獸獬豸是公正的象征 | 觀展
文博時空 作者 李芝瑤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無數神秘而奇特的文化符號,“獨角神獸”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類。隨著時間的推移,獨角神獸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它們或融入藝術品,意境與祥瑞寓意共存;或被用于建筑裝飾,增添古典美感和文化底蘊;又或被刻塑在青銅器、玉器等古代器物上,成為權力或神力的象征。其形象和功能千變萬化,活躍在多元場景中。
【資料圖】
“格物明法:獨角神獸精品展”近期在中國政法大學海淀校區展出。展覽布局依照鳳凰的形象,似如鳳凰以飄逸姿態從天而降,鳳翅化作點點翠綠嵌于展廳中央,營造出一種神獸休憩于花園的神圣空間氛圍。將鳳凰的祥瑞與以麒麟為代表的神獸相結合,亦有文物如“鳳毛麟角”般珍貴之意,巧妙地貼切了展覽主題。
“格物明法:獨角神獸精品展”展覽入口
獨角神獸,在觀念的世界里各顯神通
獨角神獸種類繁多,在功能上可以分為仁獸、瑞獸、怪獸與惡獸;在名稱上,又可區別為麒麟、甪(lù)端,辟邪、狻猊(suān ní)、獬豸(xiè zhì)、兕(sì)、天祿、白澤、飛廉、窮奇等。從古至今,獨角神獸發展出幾個脈絡,其中之一是走向冥界作為驅邪佞的鎮墓獸。鎮墓獸的獨角往往尖銳沖前,象征阻擋邪惡、守護死者亡靈的力量。此外,獨角神獸還發展出示祥瑞(麒麟、甪端)、崇禮制(天祿、辟邪)、以及表公正(獬豸)的演化方向。
獨角鎮墓獸(仿漢代)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李雪梅教授介紹道,獨角神在朝代更替中延續著傳承與變遷,早期和晚期的形象功能呈現出極大差異。想要通過角、蹄、毛發來辨別神獸是困難的,為其正名更是千古難題,很多情況下只能通過功能或所呈現的理念加以辨別。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此次展覽未配置展品說明,希望觀者尋找自己心中那只理想的獨角獸。
在一眾神獸當中,麒麟最為人熟知。麒麟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等于一體,與鎮墓獸額頭上鋒利的角不同,麒麟頭頂的獨角帶肉,削弱了攻擊性,增添了幾分溫良。
古代瓷片上的麒麟圖案
古代瓷片上的麒麟圖案
《春秋》中記載孔子“西狩獲麟”一事。魯哀公十四年(前 481 年),孔子已 71 歲高齡。這年春天,叔孫氏車子鉏商獵得一頭獸,相貌怪異。見者以為不詳,便把獸射殺了。孔子認出這頭獸是麒麟,并將麒麟之死視為不好的征兆:“麟出而死,吾道窮矣”。他為麒麟寫下挽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孔子作《春秋》也恰在這一年完稿,自此絕筆,因此有“《尚書》壁存,《魯史》麟絕”之說。
雕有麒麟形象的硯臺
麒麟在漢代極為流行,漢武帝的第四個年號“元狩”,以及他賞賜給王公大臣的麟趾金,皆與其打獵所獲的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白色麒麟有關。
漢代麟趾金 海昏侯國遺址(非此次展覽展品)
明清時期,麒麟的形象眾說紛紜。明朝永樂十二年,榜葛剌國新國王賽勿丁進貢一頭長頸鹿,朝野上下從未見過此動物,由于具備麒麟的部分特征,鄭和等人便將其譯為“麒麟(Giri)”,向世人表示正因為明朝擁有明君,神獸才得以到來。“麒麟貢”體現著明朝在中華朝貢體系的中心地位。
麒麟玉雕
甪端象征祥瑞,流行于明清,多被塑于香爐之上,或直接塑作香爐。將甪端頭部掀開,中空的腹部便可儲放香料,燃香后,裊裊細煙從口部鏤空處散開,在沁香中彰顯威儀。
甪端 塑于香爐之上
《宋書·符瑞志下》中描述甪端能夠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夷之語,只為英明的帝王傳書護駕。據《元史·耶律楚材傳》記載,當年成吉思汗行軍至印度河時,河中突然冒出一只綠色角獸,形如鹿卻長有馬尾,嘴里發出“汝主宜早還”的人聲。大臣耶律楚材告訴成吉思汗,河中獸為瑞獸,叫甪端,好生惡殺。這是上天在警告可汗應盡早班師以保護民眾,于是成吉思汗即日班師,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爆發。
甪端熏爐
天祿和辟邪皆為禮制神獸,原型是獅虎,身體兩側長有翅膀,其外形較多地吸收了外來角獅的特征。天祿、辟邪往往成對出現,頭頂長一角為天祿,兩角為辟邪。傳說狻猊是龍的第五子或第八子,外表和性格酷似獅子,性格喜靜不喜動,具有無畏威武、貴氣驅邪等寓意,常用于風水中擋煞的目的。
狻猊
獬豸最易與麒麟混同,兩者均為獨角,明清時期都朝著龍形化演變。區別主要在爪部,麒麟是蹄爪,而獬豸是獸爪,且麒麟身上有明顯的鱗片。
獬豸 載于清代乾隆二十六年繪成《獸譜》
麒麟 載于清代乾隆二十六年繪成《獸譜》
獬豸的形象幾經變化,但其“觸不直”的公正法治理念一直未變。獬豸是本次展覽的重點之一,從獬豸出發,可以看到獨角神獸大同小異的形態流變。
獬豸,法治理念恒流于心
古代“法”字原寫作“灋”(fǎ),偏旁為“氵”,取意為平之如水,右邊的“廌”就是獬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道:“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獬豸又稱獬廌、解豸,能識善惡忠奸,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代表著勇猛、公正,是司法公平正直的象征。
在漢代畫像磚中,中國司法鼻祖皋陶身邊就有一只獬豸,頭上長著獨角,當出現雙方爭執的案件時,皋陶便牽出獬豸,讓它用獨角去抵觸有過錯的人。皋陶與獬豸合作判案,體現出古代法治文化中人判與神明審判的結合。
陶塑獬豸 隋代
獬豸的形象具有朝代差異,映襯出歷史的層累構造。漢代時,獬豸的形象和我們常見的動物羊、鹿較為接近,具有拙樸寫實的特質。到明清時期,獬豸的形象愈發復雜,呈現龍形化趨勢。
漢代畫像磚上的鹿
無論形象如何變化,獬豸始終象征觸不直的公正法治理想。《墨子·明鬼下》記載有“神羊判案”的故事。齊莊王有兩位大臣,兩人爭訟三年,依舊無法判定罪過在誰。于是,齊君讓二人在神社前盟誓,同時牽來一頭羊,邊宰殺邊將血灑在溝壑里用以祭祀。一人讀完誓詞,無事發生。另一個人的誓詞還沒讀到一半,奄奄一息的羊突然掙扎躍起,用角頂斷了那人的腳踝。這是以羊為原型的獬豸“斷案”之例。
春秋時期,相傳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頭上,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隋唐時,獬豸冠成為司法官員的標配。
古代獬豸磚雕
在光緒三十一年刊印的《欽定書經圖說》之“皋陶明刑圖”中,獬豸又回到最初的獨角羊形象,體現出理性精神的回歸。理性的存在,使我們在過于神化神獸的形象及功能之時,思考人治效果的提升和律令的落實。
清刻本中的《皋陶明刑圖》
此次展覽的一大亮點,是復原的宋代獬豸冠。此冠依據宋代聶崇義所撰《三禮圖集注》中“法冠”圖像復原。冠體為鐵柱支撐的方巾式,體現了宋代文人方正嚴謹的獨特氣質。
復原宋代獬豸冠
李雪梅教授提到,獬豸冠復原的難題在于難以考量其真實程度,只能做到在古書、古畫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接近原貌,但歷史文本與獬豸冠實物間的固有的差異也不容忽視。展覽主題板上的漢晉獬豸形象較為權威,這也是后續獬豸冠復原工作的努力目標之一。
觀展攻略
主題展板背景圖
展覽地址:中國政法大學海淀校區科研樓一層B4展廳
展覽時間:6 月 18 日-8 月 12 日,白天時段均可參觀
團隊預約參觀:請致電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58908275 / 58908681
參觀路線:
1、公交:乘坐至“薊門橋西”公交車站,于學校西門進入;或乘坐至“薊門橋南”公交車站,于學校南門進入。
2、地鐵:乘坐 13 號線至“大鐘寺”站 A 口出,向東 600 米到達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西門進入。
參觀須知:請提前一天預約。請文明參觀,不要在展廳內進食。請愛護場內設施,不要觸碰展品。
參考文獻
[1]李雪梅.謎一樣的獨角神獸(一)[J].中國法律評論,2021(02):123-128.
[2]李雪梅.謎一樣的獨角神獸(二)[J].中國法律評論,2021(03):161-166.
[3]李雪梅.謎一樣的獨角神獸(三)[J].中國法律評論,2021(04):121-126.
[4]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0(02):1-11+169.
[5]涂成林.歷史闡釋中的歷史事實和歷史評價問題——基于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和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2017(08):4-23+203.
[6]徐小蕾.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五同會圖》研究兼及現存版本對比[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0(11):133-146.
圖片 | 李雪梅、李芝瑤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