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合作發現邊緣冰區是大氣汞的重要來源
(相關資料圖)
中新社合肥8月17日電 (記者吳蘭)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謝周清教授、樂凡閣博士與海內外學者合作,發現邊緣冰區是大氣汞的重要來源,提出了夏季北極大氣汞峰值現象的產生機制。
汞是一種劇毒液態金屬,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成為全球性污染物。攝入被汞污染的水產品會對胃腸道系統、神經系統甚至胎兒造成毒害作用,導致聽覺及感官障礙、麻木、語言障礙乃至新生嬰兒的智障、腦癱、眼盲等。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上。
針對全球汞污染的嚴峻性,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通過了旨在全球范圍內控制和減少汞排放的國際公約《關于汞的水俁公約》。
北極在北半球汞循環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環境汞暴露的敏感地區。研究團隊在國際北極氣候研究多學科漂流觀測計劃(MOSAiC)期間(2019-2020),率先對北冰洋海域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大氣汞在線觀測,并構建廣義相加模型,對夏季的觀測數據作了重點分析,提出了驅動邊緣冰區汞釋放過程的機制。
基于觀測事實和釋放機制,進一步預測了未來邊緣冰區汞排放在北極快速變化背景下的變化情景:邊緣冰區汞輸入增加,釋放更多的大氣汞。由于中心北冰洋邊緣冰區面積未來將進一步擴大,該區域作為汞源區應引起重視。
本研究揭示了北冰洋海冰變化對汞循環過程的影響,為模式模擬提供了新的約束條件,為正確評估極地生物和人群的汞暴露風險提供了科學依據。(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