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塑可持續發展路徑
(相關資料圖)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廢舊物資的處理問題。長期以來,廢舊物資的處理方式往往偏向于填埋和焚燒,這既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又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因此,建設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
圖為居民正在使用智能回收機回收可回收物
城市廢舊物資的處理問題涉及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再利用等多個環節。然而,傳統的廢棄物處理方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阻礙了廢舊物資的循環利用。因此,建設高效、智能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面臨著許多挑戰。
在我國,有一批環保企業,通過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推出了可回收物的智能回收方案,例如上海市楊浦區兩網融合承載企業愛回收·愛分類自主研發的智能回收機。
據介紹,智能回收機可對廢紙、廢舊紡織品、塑料瓶等品類可回收物進行回收。居民使用手機掃碼,即可打開智能分類回收機箱門,投遞可回收垃圾,并根據投遞重量獲取現金等價積分,達到一定積分可以提現。
當回收機接近滿倉狀態,后臺系統根據實時運營狀態和車輛定位、交通狀況等信息,自動調度派單給最合適的清運員,并規劃好最優清運線路,保障回收機內的可回收物在滿倉半小時內及時清運。運輸途中,可回收物包裹上還附有唯一識別的二維碼,每次裝車、卸貨都會稱重掃碼,支持可回收物從源頭到銷售環節的全流程追溯。此外,“愛回收·愛分類”利用多種智能化手段做到了全流程數據可控,可以有效管理垃圾分類前端收集、中端收運及末端處置數據,量化分類成果。
居民投遞的可回收物被清運到末端集散場后,將按照不同品類精細分揀,之后進入相應的回收再生產工廠進行再生處理,最終“變廢為寶”。以回收的塑料瓶為例,經過再生處理后,可以做成雨傘、絲巾、手提袋等各種物品。
在愛回收·愛分類的可回收物有償回收模式牽引下,社區用戶和傳統回收渠道在回收端主動進行分類的積極性大幅提升,30%以上的可回收物與其余的城市垃圾進行區分,從源頭實現了垃圾減量。截至2023年5月末,“愛回收·愛分類”在全國鋪設了16000+臺智能回收機,覆蓋全國35個城市,累計用戶超過700萬,日均回收1200噸,累計回收71.2萬噸,累計減碳126.7萬噸。
垃圾分類加入市場化運作機制,在一些發達國家也曾開展過實踐。例如德國政府通過向社會公開招標等方式,將部分公共服務項目委托給有資質的企業來承擔。目前,德國的垃圾循環利用率達65%左右,包裝行業循環利用率可達到80%以上。專家認為,垃圾分類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進一步調動了市場和社會的力量,有效引領回收行業走向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模式,成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的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廢舊物資循環體系的建設,可以實現廢舊物資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減少資源的浪費,降低環境污染。同時,建設循環經濟體系也將為城市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因此,各方應共同努力,推動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的建設,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科文)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