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村落串珠成景 久久為功打造“富麗家園” 臨安:村莊創新實踐詮釋環境也是生產力
二十年,臨安的村莊與山川融為了一體。
(相關資料圖)
天目山腳,蜿蜒的天目溪邊建起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民宿;太湖源頭南苕溪之濱,站在千年古村便可眺看深秋紅葉;龍門秘境中,獅子山上攀巖者上演著勇敢者的游戲。位于浙西的臨安被層巒疊翠的天目山、清涼峰四季滋養,從不缺旖旎的自然風光。當“千萬工程”來到臨安,這些和浙西群山共呼吸的村莊,本身也成為了一道風景。
“拆違促建”讓越來越多的村民農房變“別墅”;城鎮村三級污水處理項目留住了這里的綠水青山;全省第一個“文化禮堂”“共享法庭”和杭州市首個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誕生在這里;“綠富家園”“村落景區”探索著最新的村莊運營經驗;鄉村特色產業升級,創新創業成為新風尚;在共建共享的城鄉協調發展下,“千萬工程”在臨安的實踐再次迭代,向共富的目標不斷邁進。
在二十年間,臨安取得了全省“千萬工程”優勝單位、“全省美麗鄉村示范縣”等出色成績,在“千萬工程”的大道上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打造“天目疊翠,富麗山村”的臨安樣本。
“塑形”與“鑄魂”
“內外兼修”打造特色鄉村
在臨安東天目山麓,指南村已然存在千年,秋天滿山的紅葉見證著這個海拔550米高山村莊的改變。2011年開始,這里的農房和道路迎來了大變樣。鋼棚和違建房拆除了。房子的層高降低了,看風景的視野更開闊了,新建農房的風格也統一換成了杭派。立面整治、景觀整治、強弱電“上改下”、雨污分流等一系列硬件設施改造,讓指南村煥然一新。
6月26日,全國農房建設管理工作現場會在臨安指南村召開。臨安的農房能夠“火出圈”,是臨安三輪環境整治后,以拆促建、以拆促轉,創新實施農民建房“三帶圖四到場”機制的階段性成果。保住綠水青山,讓鄉村整體和美景融為一體,就是檢驗這些“外功”最好的方式。
指南村有6座生活污水集中處置終端,將220戶居民、農家樂、民宿的生活污水全部集中處理,達到農田灌溉旱作標準。夏天,清澈的“天空之鏡”與群山交相輝映,仿佛一面鏡子映襯著“紅葉指南”的成長。而這不是個例,在全區嚴格的水環境監管制度下,臨安4個出境斷面水質始終保持Ⅱ類以上,水質達標率100%。
隨著1911個區塊整治完成,1070處違建被拆除,9萬多平方米的圍墻房屋和立面被整治,200多個主題景觀節點拔地而起,41萬平方米的綠化鋪設裝點,一串串數字的背后,是臨安區農業農村局聯合各部門為裝點村莊付出的努力。“臨安有許多村莊,狀況各有不同,必須因地制宜改造發展,讓村莊美起來。”臨安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臨安的鄉村披上了新妝,平坦寬闊的道路穿過錯落有致的民房,也喚醒了村民們血脈里的文化基因。2012年,浙江省首個文化禮堂在上田村落戶,“文武上田”的名號,也在浙江被唱響。
上田村地處三區交匯,住著不少錢氏后裔,而錢氏族訓有習武的傳統。2010年,“舊”字型廣場格局的文化禮堂建成落地。村民在廣場習練武術、舉辦文體活動,文化禮堂“一廳兩堂三室五廊”的“土標準”逐步探索成型。
如今的文化禮堂已經推廣至全省,成為“千萬工程”延伸出來的“鑄魂工程”。在文化細無聲的滋養下,錢氏家訓被賦予新的使命,成為臨安“文明好家風”的文化坐標;“我們的村晚”在各村開展;“15分鐘文明文化服務圈”已然形成,源源不斷修煉而成的“內功”,正與煥然一新的村莊環境一起提升成長,點綴著富饒的鄉村圖景。
農文旅深度融合
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村落景區”
杭徽高速為主軸,10條鄉村主干道為支脈,一幅“百里畫廊”正在徐徐展開,迎接八方來客。
2017年6月,臨安率先提出“村落景區”概念,天目月鄉、紅葉指南、龍門秘境……這些分布在天目大地上的鄉村,猶如一顆顆被串起的明珠,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天目村落”。
“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謀劃聯村抱團發展。”臨安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村落景區的建設將農業和旅游相結合,整合區域內的資源。走進月亮橋村,天目溪的漂流里戲水聲不絕于耳,這條全長2.6公里的月亮灣漂流項目,是月亮橋村聯合周邊的天目村、徐村村、白鶴村、交口村共同出資成立的,一條溪流串聯起了這些村莊,也盤活了這片區域整體的旅游經濟。
天目村的天目留巖民宿老板見證了這一改變。“我們是2017年開始建的民宿,室內保留了山體的原始巖石。自從漂流開發出來,工作日都有人來我們這邊住,預測今年的收益會比前幾年高很多。”他說。天目留巖這樣的中高端民宿迎來訂單高峰并非個例,月亮橋村的月亮工坊幾乎每日都是滿房狀態,這個由舊車站改造而成的民宿,在2022年成為杭州首家全國甲級民宿,以此為中心向東西輻射,天目山腳沿線已經形成了一條民宿集群產業軸,帶動了村莊的整體發展。
作為杭州地區唯一的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龍上村的產業轉型之路,也離不開“村落景區”的助力,龍上、石門、大山3個村集成打造的“龍門秘境”村落景區,不僅推動了大魚線的改造,也讓龍上村成為攀巖和戶外運動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帶火了龍門秘醬等龍上的“周邊”農產品。2022年3個村集體經濟實現總收入485萬元,經營性收入155萬元。
“村落景區”離不開整體的村莊運營思路,臨安探索出“村莊經營“模式,由村集體牽頭搭建平臺,公開招募市場化團隊駐村運營,引導資金、科技進鄉村,青年、鄉賢回農村。把村集體、市場和“運營師”擰成了一股繩。25個市場化運營團隊進駐30個村落展開運營,帶動了旅游收入7.3億元。
在杭徽古道的必經之路白牛碼頭,一個特別的“村落景區”在2020年落成,“云上白牛”的白牛村作為全國首批14個“淘寶村”之一,從2007年開始在網上賣山核桃,到2020年白牛村已匯集電商企業68家,電商年銷售額達到4.7億元。“我們正在以數字為引擎,打造‘產業在山上、生活在村莊、致富在網上、治理在云上’的未來鄉村示范樣板。”白云村主要負責人說。
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未來鄉村開啟共富新格局
“在推進千萬工程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城鄉融合發展。”臨安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生活在臨安的村莊,大部分看病檢查在家門口就能完成,這得益于“天目醫享”的改革。聚焦山區鄉村看病的“四難”,臨安推進“流動醫院、進村巡診、電視問診”等系列體系創新,165個偏遠山村家門口優質醫療服務全覆蓋,打通了鄉村醫療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生活在臨安的村莊,大部分矛盾在村里就能夠解決,這得益于“共享法庭”在臨安的全面普及。2018年,“共享法庭”的前身“微法庭”在臨安上田村首設,并在全省鋪開,用一根網線,鏈接起了村民和法官,依托這樣的基層調解,臨安區萬人成訟率連續4年下降,實現了98.5%的矛盾不出鎮村。
生活在臨安的村莊,撤市設區讓50項民生融杭政策全面實現“同城同待遇”,行走在新建成的904公里“四好農村路”上,城鄉交通再沒有阻礙。依托區市協作、聯鄉結村幫扶平臺,臨安聚焦其中西部鄉鎮發展,不斷推動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數據是最好的答案,臨安的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3年的2.04縮小到2022年的1.61,270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從7.2萬元增加到69.2萬元。在臨安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上,村莊正在用高質量的發展,讓那句“臨安的實踐告訴我們,環境也是生產力”的指導深入人心。
層巒疊翠的天目山書寫著吳越千年的傳奇,在臨安,每個村莊在四季都有不一樣的風景,“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愿景將在千萬工程的下一個20年間徐徐展開,更多誕生于臨安村莊的智慧涌現,在浙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百里畫廊”的故事永遠年輕,永遠朝氣蓬勃。
12下一頁全文閱讀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