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約定!譚春花醫生堅持為居民代配藥 | 身邊好家醫
每周四早上8點,北新涇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譚春花的身影總會準時出現在新涇五村,幾張登記表,一摞醫保卡,一輛電動車,這就是譚春花為居民們代配藥的一天。
“譚醫生,前不久我體檢時查出了一個肺結節,你看需要手術嗎?”將自己所需的藥品告訴譚春花后,73歲的陸阿姨一邊拿出體檢報告,一邊問道。
(資料圖)
“阿姨,您的這個結節只有5毫米,是暫時不需要手術的,您現在也沒有明顯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癥狀,只需要定期復查肺部CT,平時多開心一點,不要情緒波動過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行,不需要太擔心。”接過陸阿姨遞上來的報告,譚春花仔細地翻看后對她說。
聽完譚春花的話,陸阿姨臉上的擔憂消失了,在她心中,譚醫生是她最信任的人,而她的話就是自己的“定心丸”。
說起陸阿姨對譚春花的信任,那要從2022年的疫情防控時期說起。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居民配藥不方便,譚春花就承擔起了這個職責外的工作,為近千人次提供代配藥服務,而疫情結束后她依舊延續了這項服務。
“我簽約的2300多位居民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了大多數,他們其中有的行動不方便,有的是獨居老人,即便兒女可以幫忙配藥,老人們也更希望能夠和醫生面對面聊聊自己的情況。”譚春花告訴記者,這便是她決定將代配藥服務延續下去的動力。
“去年開始,譚醫生每周都來小區幫居民代配藥,從那以后我就不再讓女兒到醫院配了,自己拄著拐杖找譚醫生,還能和她聊聊病情,讓她給我出個主意,調整一下藥物,特別安心。”陸阿姨說出的,是居民區眾多老人們的心聲。
此時,時間已經來到上午9點30分,來配藥的居民也越來越多。
“譚醫生,能幫我開下這幾種藥嗎?”一位阿婆將握在手中的3個藥盒遞了過來。
“阿婆,您最近血糖還好嗎?藥一定要堅持吃,飲食也要控制好。”一邊登記,譚春花一邊對這位居民說。
“譚醫生,前幾天我去做胃鏡,發現胃里有塊息肉,醫生給切掉了,這個要緊嗎?”一位阿伯神情略有些緊張地問道。
“阿伯,平時您要多吃些蔬菜,保持大便通暢,每兩年去做個胃鏡檢查一下,因為息肉這個東西比較容易復發,其他不用太擔心。”譚春花對他說,“您如果遇到便秘問題,也可以隔周的周二來中心看我的便秘門診,我來幫您綜合調理。”
“譚醫生,近來我的手總會莫名其妙地抽筋,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給您加點補鈣的藥,加點維生素D,平時您也多曬曬太陽。”
“譚醫生,我前幾天從社區醫院的微信公眾號上看到您做的‘譚談健康’,那個關于高尿酸血癥的內容特別適合我。”陪著母親來配藥的一位居民對譚春花說。
“所以您還是要堅持控制好尿酸,不要給痛風可乘之機。”配藥的間隙,譚春花還不忘記為居民科普。
……
有條不紊地詢問、登記,不一會兒的時間,譚春花的桌前已經堆起一摞厚厚的醫保卡,她用橡皮筋10個一組地捆起來,整齊地碼在一起。
“除了配藥,居民現場還會有各種咨詢,體檢報告、出院小結,剛剛又有居民向我咨詢胃潰瘍、甲狀腺結節。”一邊整理著醫保卡,譚春花一邊對記者說,“看到醫生,居民們的心就安穩了,走到他們之中,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他們解決健康方面的問題,我的心也安穩了。”
時間來到上午11點鐘,登記完最后一位居民的配藥信息,譚春花把50多張醫保卡裝進包里,走進熾熱的陽光中,徒步上門為一位獨居老人提供代配藥服務。
測血糖、檢查心臟,一切情況良好后,譚春花又記錄了老人需要配的藥品,耐心地告訴她明天就會送過來。
告別依依不舍的老人,譚春花騎上電動車,趕回了位于新涇六村的衛生服務站。顧不上吃飯,她又忙著把居民的配藥信息錄入電腦。
“有了處方,我們中心藥劑科就能及時將藥品開出來,下午就可以送往居委會,居民們第二天就可以領取藥品,有需求的居民甚至在今天下午就可拿到。”輸入完畢,譚春花又認真地核對著,生怕出現一絲一毫的紕漏。
下午4點鐘,一包包核對完畢的藥品被送到了新涇五村,這些藥品帶來的,不僅僅是居民們期盼的健康,更是一位家庭醫生的責任與擔當。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