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角“川越” 蜀道不難|尋路蜀道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實習生 王仕豪
【資料圖】
蜀道難?蜀道不難。如今的四川,廣泛吸納全國各地的文化,同時,也將巴蜀文化傳播到了遠方。
8月15日全國首個生態日,封面新聞特別策劃推出 了古風輕漫畫《蜀道哪兒難嘛》作為“尋路蜀道”大型系列報道的開篇,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界人士、高校師生等,用方言朗誦與蜀道有關的古詩詞,讓人耳目一新。
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肖德美、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李敏,也分別用川腔越韻朗誦了李白的《蜀道難》(節選)和陸游的《書懷·楚澤巴江兩鬢殘》,讓文化“川越”蜀道,迸發出新的光芒。
肖德美
肖德美:
巴蜀文化的厚重感讓人沉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奇麗驚險的山川,氣勢宏大的瀑布,恣意翱翔的飛鳥,李白筆下的蜀道,充滿了崎嶇驚險,卻也雄偉壯麗。自古以來,由于地理地勢,巴蜀地區總像是蒙上了一層面紗,充滿了神秘,也充滿了誘惑,巍峨的山川險勢,讓人心生畏懼的同時,也充滿了期待與向往。
千年后的今天,天府之國早已向世人們敞開了懷抱,歡迎所有人的到來。談及對蜀道、對川劇等巴蜀文化的感情時,肖德美直言:“我來自大巴山,紅色革命根據地,我十分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特別是我們的歷史文化。幾千年的積淀,巴蜀文化的厚重感,這種人文精神,讓我深深地沉醉與敬畏,封面新聞特別策劃的《蜀道哪兒難嘛》非常有意義。”
作為國家級非遺川劇項目傳承人,肖德美在演出之余也經常攜川劇到各地宣傳、推廣川劇文化,并與地方劇種的戲曲從業者交流、學習。“今年上半年,我們川劇《草鞋縣令》就曾到浙江紹興演出。在那里,我還跟當地越劇演員進行過交流,也在當地高校進行了現場講座,分享川劇的藝術魅力。”肖德美認為,“我們應繼續加強各地文化之間的學習和溝通,讓川劇‘走出去’,也要把其他的文化‘引進來’。”
李敏
李敏:
越聲頌蜀道,文化因交流而精彩
“楚澤巴江兩鬢殘,夕陽又是倚闌干。敢言日與長安遠,惟恨天如蜀道難……”這是宋代詩人陸游的《書懷·楚澤巴江兩鬢殘》。正在全國巡演的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梅花獎得主李敏,用越劇老生的腔調朗誦了這首千古名詩,特有江南韻味,賦予了該詩全新的感覺。
一個月前的7月11日,李敏曾帶著越劇經典劇目《孟麗君》《梁山伯與祝英臺》來到成都巡演,以婉約、細膩見長的擁有百年歷史的越劇,通過新蜀道流進巴蜀腹地,唱響天府之國,備受觀眾好評。
除了《孟麗君》《梁山伯與祝英臺》,李敏也曾在《紅樓夢》《林默娘》《天雨花》《唐琬》等大幕戲中,有過眾多精彩的演繹。談到傳統戲曲的魅力,李敏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大家走進劇場來看戲,那感覺是很不一樣的。置身于表演、情節、音樂當中,包括與臺上演員的互動,都能夠引起觀眾共鳴。而且越劇既有陽春白雪,也下里巴人,魅力獨特。”
作為紹興市越劇團藝術總監,李敏在演好角色之外,對于演員表演、舞臺調度、唱腔唱法、劇本呈現、舞美服裝、樂隊排練等,也都事無巨細。她的認真態度,也貫穿于朗誦《書懷·楚澤巴江兩鬢殘》的過程中。
當時,正在為全國巡演排練作品的李敏,欣然接受封面新聞邀請,以越劇之聲朗誦陸游關于蜀道的作品。她先是認真琢磨詩詞的含義,再分別嘗試用越劇小生、老生聲腔朗誦,并最終選出最合適的老生腔調作為最終的作品。
不管是來成都巡演,還是以越聲“援”川蜀文化,李敏始終認為,好的藝術、好的文化,要在交流的過程中,才會有意義,才會有進步,“未來,不只是川劇,我們還會多多地與其他地方戲曲文化進行交流、學習,共同發展。”
蜀道難?蜀道不難。如今的四川,廣泛吸納全國各地的文化,同時,也將巴蜀 文化傳播到了遠方。
8月15日全國首個生態日,封面新聞特別策劃推出了古風輕漫畫《蜀道哪兒難嘛》作為“尋路蜀道”大型系列報道的開篇,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界人士、高校師生等,用方言朗誦與蜀道有關的古詩詞,讓人耳目一新。
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肖德美、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李敏,也分別用川腔越韻朗誦了李白的《蜀道難》(節選)和陸游的《書懷·楚澤巴江兩鬢殘》,讓文化“川越”蜀道,迸發出新的光芒。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