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制度機制,讓醫療回歸治病救人初心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遲雨
隨著近期多名醫療系統人士接受調查,席卷醫藥圈的“反腐風暴”持續深入。據澎湃新聞不完全統計,7月21日至今,不到三周時間,已有近30位醫療系統的“院長”“局長”“書記”被查,其中約半數為已卸任或者退休,范圍覆蓋社區醫院、三甲醫院以及衛生系統官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醫藥領域一些腐敗分子膽大妄為的程度讓人震驚。在中紀委曝光的一起大案中,一臺進口價1500萬元的醫療器械直線加速器,云南省普洱市人民醫院以3520萬元購入,原院長楊文俊個人從中得到的“好處費”就有1600萬元。有院長作“示范”,醫院不少中層干部涉案,金額高達數千萬元。
購買一臺機器收1600萬元“好處費”,醫院的檢查費用怎么能夠便宜下來?拿了藥企的回扣,藥品又怎么可能降價惠民?醫藥領域發生腐敗,毫無例外地會以相關人員非法牟利始,以國家財產和公共利益受損終。
面對腐敗分子的囂張,日前召開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明確,將緊盯領導干部和關鍵崗位人員,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
與過去的醫藥反腐不同,本次醫藥反腐重點突出三個“全”,即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在深度、廣度和力度上,堪稱前所未有。
當然,由于“隱形腐敗”的存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低估醫藥反腐的難度。
媒體報道,隨著醫藥分家、藥品集中帶量采購、醫藥代表備案制等醫改新政的落地,傳統“帶金銷售”模式也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是看上去更合規的學術推廣模式。
但所謂學術營銷費用在相關企業的支出比例中大幅增長,其中是否含有不當利益輸送,監管如何升級,是未來醫藥反腐的新課題。
醫藥反腐力度固然要大,制度建設也要跟上。
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醫改專家李玲教授透露,目前公立醫院90%以上的收入都要醫院自己去創收。這一數據顯示,在多數地方,財政對公立醫院的投入不足。
此舉必然導致多數公立醫院會給醫護人員設置創收指標,滋生“以藥養醫”等弊病,同時扭曲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醫藥反腐曝出了很多巨貪院長,這與醫院的運行模式有很大關系。醫療專業性極強,絕大多數醫院里,院長集學術專家和行政領導于一身,其更容易壟斷權力和資源。
院長權力大、資源多、收入豐厚,相比之下,基層醫護人員的薪酬卻難如人意。
《人民日報》曾發表評論稱,與發達國家醫院總支出中約六成用于醫務人員薪酬相比,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醫院的醫務人員薪酬支出,僅占總支出的三成左右。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在財政加大對公立醫院投入的同時,當下公立醫院制度建設需要從兩點發力,一是針對過大的院長權力,要建立有力的制衡,使其“不能腐”;二是要加快薪酬制度改革,重點是要提高基層醫護人員的待遇。
醫療行業責任重大,與之相匹配,醫護也必須是有尊嚴有體面的職業。只有建立健全制度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醫療環境,才能讓醫療回歸救死扶傷的本質,讓患者享受到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