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息!宏觀專題:尋找看不見的增長
前言:今年的宏觀經濟運行,給市場提出了幾個新的問題,比如“上市公司盈利和經濟增長是不是一回事?”、“經濟弱政策寬這個粗糙的邏輯為何失效?”、“上市公司盈利體感偏差和政策轉向是不是一回事?”這些似是而非問題的本質其實是經濟、上市公司盈利、政策這三者交互關系的辨析,經濟觸發政策,經濟影響盈利,政策影響估值,三者交互最終決定市場兩大核心(盈利、估值),但三者并非簡單的連等關系。只談弱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對這些問題給出穩定可驗證的分析性框架,才會對政策有更為合理的推演,才會對下半年的大勢研判有動態指導意義。
【資料圖】
一、分析框架之構建:宏觀經濟、A 股盈利、政策力度三者的關系1)經濟強弱跟政策強弱的觸發關系:經濟弱≠政策大轉向第一步,構建需求二分法框架:根據政府的可干預性將需求分兩類(核算數據頻率過低,但可用于完整測算兩類的比重。分析以月度運行數據為主)——內生動能需求與逆周期需求。
第二步,經濟與政策的觸發規律總結:經濟走弱如果是“逆周期動能拖累+內生動能走高或平穩”,政策定力偏強,代表年份是2018、2021。經濟走弱如果是“逆周期動能平穩+內生動能掉檔”,政策轉向快且力度大,代表年份是2015、2020 年,穩增長政策超預期。
第三步,當下運行情況及判斷:內生動能五月讀數兩年復合增速4.9%,高位略掉頭向下,但仍處于2017-2019 年同期運行區間內,尚未發生2015、2020 年級別的掉檔。經濟走弱更多來自于逆周期部分的疲弱,處于過去多年均值中樞明顯偏低位置。
第四步,目前政策的推演結論:經濟運行并未明顯脫離總量增長5%左右的實現路徑+內生動能未掉檔+調結構的逆周期動能偏弱,因此政策依然在高質量框架下定力偏強。但內生動能連續兩個月微掉,邊際會有穩增長的政策合理加碼。如未來內生動能掉檔、5%左右目標難完成或突發性沖擊,政策才可能具備“突破性”(頻次高、力度大、協同性強)。
2)經濟強弱跟上市公司盈利強弱的對應關系:經濟增長≠盈利第一步,構建經濟增長的權益投資可見&權益投資不可見二分法框架。我們認為經濟增長包含兩部分——投資者可見部分(可轉換為上市公司盈利的增長)+投資者不可見部分(不可轉換為上市公司盈利部分的增長),即“看不見的增長”。第二步,按照居民、政府和海外三大終端需求部門拆分出更具體的可見與不可見部分。
二、分析框架之當下:上半年現狀
一般而言,宏觀需要向投資者回答三個問題,是為資本市場的頂層假設——經濟增速、政策取向、利潤動向,其實對應資本市場是分子、風險偏好、風格的問題,頂層假設沒有共識,市場很難有一致性的風格和行業籌碼的凝聚。
上半年宏觀三大假設皆迷茫。正是因為頂層假設迷茫,數據可預測性低,所以投資者更加倚重上市公司業績去做經濟推演和政策推演,我們所強調的認知框架的偏差就更為顯著。
上半年資本市場運行現狀:A 股盈利較差,估值偏低。
風險提示:地緣政治沖突發生新的變化。居民消費信心持續走弱。穩增長政策出現重大調整。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