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科技狠活,電子后視鏡合法上路!要不要嘗個鮮?
又一科技狠活,電子后視鏡合法上路!要不要嘗個鮮?
當我們在開車的時候,最讓人擔心的無非是視野盲區的駕駛安全性。比如在轉向時由于視角限制,我們很容易忽略后方的車輛,又比如下雨天的時候,后視鏡模糊不清,影響著行駛安全。
不過,從7月1日開始,汽車后視鏡相關政策有了新規定。根據《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以下簡稱新國標)指出,規定中增加了攝像機-監視器系統(CMS)即電子后視鏡的技術要求。這意味著電子后視鏡正式上路了!
【資料圖】
那么電子后視鏡上路之后對車主能帶來哪些好處?是否值得推廣呢?本期51君帶大家來瞅瞅。
根據新國標的定義,電子后視鏡是“通過攝像機與監視器組成的系統來獲取規定視野的間接視野裝置”。這項技術包含了高清攝像頭、數字視覺處理系統、安全系統等等,是可以取代傳統光學后視鏡的一種新型后視鏡。
在新國標落地后,使用電子后視鏡的汽車便可以上路了。比如路特斯ELETRE、宋L、北汽魔方等等。
電子后視鏡受到應用與推廣,主要依賴于它本身的優勢。一方面電子后視鏡擁有主鏡頭與廣角鏡頭,可以通過顯示屏呈現圖像,使駕駛員擁有更廣闊清晰的視野,消除盲區,以此減少事故的發生。
另外,電子后視鏡有著特殊的防水造型和涂層,可減少水漬與泥沙的附著。這一點是目前傳統后視鏡無法實現的。
此外,電子后視鏡可通過數字化電子技術提高圖像亮度比例,這項技術可以改善駕駛員在夜間行車的視覺效果,使駕駛員更清晰地觀察周邊情況。
其他優勢如電子后視鏡在設計上比傳統后視鏡美觀,造型特別,也能使得汽車風阻更小。
資料顯示,后視鏡的造型對于整車風阻系數的影響范圍大概在0.01-0.03,據工信部,傳統后視鏡的風阻系數為0.28,CMS的風阻系數為0.27,風阻系數每減少0.01相當于車輛減重70kg,續航里程可增加5km。
可見,電子后視鏡的到來給駕駛員享受到了科技帶來的安全與便利。甚至可以說,如果將這一技術應用到盲區更多的大型客車貨車上必然能帶來不小的幫助。
不過凡事都有利有弊,電子后視鏡存在的不足之處在當下來說也顯而易見。
一來使用成本較高。比如搭載電子后視鏡功能的車型多半為選裝,價格一般在7千-1.6萬之間。據了解,北汽魔方電子后視鏡的選裝價格在9千元左右。如果不慎損壞,維修花費的成本可想而知。
二來技術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今電子后視鏡主要靠攝像頭和顯示屏等技術正常運行,但攝像頭采集和信息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發生故障、損壞、黑屏等,其危險性不亞于車機死機,影響駕駛員行車安全。
第三,對駕駛員來說,電子后視鏡的使用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如今大多數人開車已經習慣觀察后視鏡,而電子后視鏡的成像是體現在顯示屏上,這對駕駛員來說也需要轉變觀察模式。
總的來說,電子后視鏡雖然取得推廣及普及的作用,但也同樣面臨實際應用帶來的挑戰。從短期來說,降低成本、打破消費認知是電子后視鏡上路后需解決的問題。長期來看,系統流暢性、功能安全等是電子后視鏡需要攻克的技術壁壘。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