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這座路邊的小亭子,“修”的是幾十年的老故事
最近,在楊浦區四平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門口,出現了一座紅色的亭子。體積雖小,作用卻很大,可以幫助居民維修各種日常用品,幾乎是一間“魔法小屋”。
“小修小補”回社區
“阿姨,你要修什么?今天是修手表、修電器。”“我的這面鐘壞了,麻煩師傅幫我看看……”
(資料圖片)
撫順路上多了一座小亭子,街坊鄰居們買菜路過,總要探頭去看看,原來這是街道的學雷峰志愿服務站。亭子不過五平方米大,卻內設一張長條桌、兩把小木椅和一臺空調,堪稱“五臟俱全”。周師傅、王師傅二位志愿者就穩坐亭內,一個維修鐘表,一個維修小型家電,從早上開張起,手上功夫沒停過。
每周一、三、五上午9點至11點,這里開“窗”迎客,以最低成本費為百姓提供修傘、修鞋、修鐘表、修電器等便民服務。2個小時的服務時間,亭子周圍總是圍著三、四個居民在咨詢、聊天、等待維修,是再正常不過的。
社區居民丁女士,拿著一只洗牙器匆匆來了。她說,這幾天洗牙器壞了,再買一個要好幾百元,心中不舍,就趕緊來找志愿者幫忙。“兩個師傅挺熱心的,之前我就找他們修過好幾次電器。”丁女士說,“師傅們總跟我說,零件壞了,他們就幫我去配,哪怕上網買、跨區買,總要幫我努力買到,花費只要十幾元。經濟實惠,我很感動。”
八十多歲的陸先生是常客,每次出現時,總伴隨著一輛老式自行車。“修傘、修鞋,只要家里有東西壞了,我第一時間就想到這里。志愿者們人好,把東西交給他們我放心。”
“老百姓小修小補的需求,從來沒斷過。”志愿者周忠民手上一邊修著表,一邊說,“今天遇到一位老先生,拿來一塊表,如果去鐘表店修,很可能要一、兩百元,比當時買來的價格還貴,但扔了呢又不情愿,因為他很喜歡表面上的時針樣式。那怎么辦?交給我,我用成本費,幫他把表里的機芯調好,他這鐘又能用個十年、八年了。”
從老物件兒里聽故事
時代高速發展,東西壞了就扔,已是無數年輕人的共識,然而在老一輩心中,還保留著維修的傳統。因為老物件兒里,藏著數不清的故事。
今年已六十多歲的秦女士,帶來了幾塊手表要修,其中一塊是小時候父親送的鉆石牌。她仍記得,那是1970年代,父母好不容易拿到了手表票,就花85元給她買了一塊鉆石牌手表,那幾乎是人生中收到過最愛的禮物。如今父親已逝,手表停了,她想把表修好,重新戴上。
“2014年的時候,我父親走了。后來的四、五年間,我常覺得心里空空的。再后來,我找出了這塊表,好懷念啊,看到它,就好像看到父親一樣。”秦女士感慨道。她告訴記者,現在科技發達了,大家都戴新式手表,但她總放不下這塊鉆石牌。“以前的東西,質量也好,只要拿來給師傅修一修,又可以用很久了。”
每一個老物件兒,就像一頁故事,而這座亭子就是一本書。志愿者們則是聽故事的人。擅長維修小家電的志愿者王繼東,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經修過的一只老音響。“鞍山五村有個居民,年輕時做過海員,從日本帶回來一個先鋒牌音響。現在幾十年過去,音響不響了,但他無論如何也不肯扔,一定要我修。”王繼東回憶說,當時市面上,適用于先鋒牌音響的零件已經很少,好在她的倉庫里尚有存余,就很快幫老伯修好了。
“他很滿意的,開心得不得了,每天在家用那只音響聽音樂。后來,他家里脫排油煙機壞掉、空調壞掉,都叫我們去修。”一邊說著,王繼東也笑起來。
老人情感的寄托
67歲的周忠民,年輕時是上海手表廠的學徒,識得國內外各種鐘表的品牌和構造。退休后,作為四平路街道志愿服務隊的一員,頭戴專用放大鏡、瞇起一只眼,就成了他獨特的出場造型。而他身邊的王繼東,扎著簡潔的馬尾辮,是個少見的電器維修女師傅。一襲志愿紅馬甲,她同樣穿了二十幾年。
為鄰里服務慣了,對他們來說,堅守只因為老年人的維修需求一直存在。“反正退休了,閑著也沒事,老百姓又需要我,我就多來服務服務。”王繼東說。
歲月更迭,這座亭子的出現,成了社區老人們心中的一個寄托,在這里工作的志愿者們,也和居民們成了朋友。家住一條馬路之隔的李女士,買菜路過總要來窗口張望一圈,她說,“這里開著的時候,我就經常來晃一晃,哪怕沒有什么要修的,只看看他們也好。彼此說說話,聊聊生活,心里就熱鬧很多。”
“我們志愿服務干久了,給多少鄰居上門送過手表、修過空調,一來二去早就熟了。之前修是工作,現在修是情誼,一邊修,一邊說說話,也算是一種陪伴吧。”周忠民笑著說。
上觀號作者:上海楊浦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