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探路“新工科”人才引育,打造大灣區創新創業“夢工廠”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程浩實習生羅喆東莞報道
邁入“雙萬”新起點,東莞需要創新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其中人才起著決定性作用。當前,東莞進入動能轉換爬坡過坎期,新動能亟需培育壯大,因此,東莞比任何時候都要更加渴求人才。
(資料圖片)
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近年來,東莞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城市特色,積極開展“新工科”人才引育工作,推動東莞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正式落戶,通過引進和培養一大批新興產業工程科技人才,打造大灣區創新創業“夢工廠”,助推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
在日前舉行的工程碩博士培養交流大會上,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了解到,東莞將依托現有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基礎,以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為突破口,瞄準國家戰略需求,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重點,貫穿多行業領域,鏈接高校、企業以及研發機構引進培育一大批能解決企業難題的卓越工程師,為東莞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撐。
“新工科”人才培育體系初步形成作為制造業大市,東莞數年前已啟動“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計劃。
2017年,東莞啟動了以服務企業為核心的名校研究生聯合培養計劃,組建名校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通過企業一線科研項目帶動,推動校企緊密合作開展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向產業企業輸送一批高素質工程師。
東莞名校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建立“1+1+4”研究生聯合培養政策體系,制定了“企業+高校”雙導師機制,聯合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探索“東莞專項”模式,吸引了一大批博士、碩士研究生來莞聯合培養,逐步建立具有東莞特色的研究生聯合培養課程體系和管理體系,率先走出了一條以科教支撐產業創新發展的全新路徑。
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許勇介紹,2018年,華南理工大學與東莞共建了“華南理工大學——東莞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2018年到2022年期間累計進駐基地523人。2022年開始,華南理工大學與東莞松山湖高新區開展了工程碩博士專項聯合培養,涉及聯培單位14家、培養學院(系)10個。
在源頭創新方面,東莞以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為核心,以企業科研課題的技術研發項目為載體,培養了超400名科技創新人才,優化研發人才梯隊建設。
同時,東莞推進科教融合與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支持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參與,深化應用研究型人才培養,推動全產業鏈創新。如奧普特自2018年開始參與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共有28名研究生進入企業參與科研研發,迅速推進了“機器視覺開發包”、“基于深度學習的工業應用軟件”和“機器視覺開發包”等項目,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也在企業得到成功轉化。
數據顯示,6年來,該基地共建設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站68家,培養企業導師727人,與國內外181所高校對接合作,累計吸引3573名工程碩博士研究生進入到重點企業、研究機構開展聯合培養,向東莞高新技術企業輸送了一批亟需的青年工程師,為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打下良好基礎。
“從發明走向市場需要大批卓越工程師,因此我們非常高興看到東莞獲批建設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成為首批4個試點城市之一。”在工程碩博士培養交流大會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介紹,東莞有著相應的人才基礎和產業配套,可以讓學生實地走進企業,培養學生的“科學家思維”,真正實現產學研融合。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廣東省首批省級實驗室之一,目前有近一半的科技隊伍正在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卓越工程師們把技術成熟度較低的基礎研究經過研發、開發的過程,成功對接到市場需求。
陳東敏認為,卓越工程師應該具備產品思維、工程思維和商業思維,在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過程中,光靠過往的科學家思維去尋找機理、原理遠遠不夠,更需要具備從知識導向轉變為問題導向的能力,要理解細分市場、細分客戶的需求,并反過來優化定義產品的性能。
“卓越工程師能力的轉變,單靠一個培養體系很難完成。我們需要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金融家,共同協作完成這個大工程,才有可能把前期探索出來的科研成果轉到市場關系當中。”陳東敏說。
如何批量培育卓越工程師?日前,東莞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正式成立,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批量打造能夠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
“用創業和實踐來檢驗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是當下應該關注的重點。”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在工程碩博士培養交流大會現場給出了他的答案,他曾一手孵化了大疆、李群自動化、云鯨智能等多家科技獨角獸企業,被外界稱為“創業教父”。
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的最初幾年,李澤湘的教學方法并無特異,但在創立固高科技后,他發現實驗室的許多數學生去了硅谷和華爾街,他們既無能力做產業創新,更無創業的志向。
當時,李澤湘開始尋找一種更契合產業需求的工科教育方式,培養“能用科技創造新東西的人”,他后來將之歸納為“新工科”教育。
李澤湘介紹,大灣區制造業的B端企業以國外品牌(如蘋果)提供零部件制造和代工服務為主,處于微笑曲線的中部,利潤薄、話語權小,而面向消費市場的C端消費者市場領域蘊含無限機遇,只有年輕人才能理解新一代消費者,同時他們還需具備理工科背景,能順應消費升級實現產品迭代,能在C端領域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進而拉動中國未來的“新制造”。
2014年,李澤湘在東莞松山湖發起XbotPark機器人基地,其把高校技術、年輕學生和市場需求連接到一起,XbotPark成為“新工科”教育的具體載體。
在XbotPark機器人基地孵化的60多家科技公司中,15%已成為獨角獸或準獨角獸,包括做掃拖一體掃地機器人的云鯨智能、做物流倉儲機器人系統的海柔創新、商業自動駕駛公司希迪智駕和做戶外電源的正浩創新等。
在李澤湘看來,大疆和XbotPark機器人基地的成功實踐證明,通過發現和培育年輕的創業者,打造一批國際知名的C端科技品牌,并以此來帶動B端的產業鏈企業,構造自己的新制造體系,才是是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出路。
2018年后,李澤湘開始把松山湖XbotPark機器人基地的經驗復制到更多地方,陸續建立了寧波、重慶、常州、深圳、香港、廣州的基地和科創學院,并和當地高校合作設立新工科教改班。
當前,針對培養“新工科”人才培養,李澤湘正在探索“1地+ 1校+ 1平臺”產業創新模式,形成端到端的區域創新生態,并在更多地方落地。
李澤湘希望,未來通過參與卓越工程師研究院,建立一套全新機制的新工科本科、本碩培養方案和支撐體系,培養一批優秀的、C端硬科技產品創新所需要的系統工程師、產品經理和創業者,并助力他們走上創業之路,接受創業和市場的檢驗,同時也能壓縮創業周期、減少試錯成本,打造大灣區創新創業“夢工廠”。
在東莞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馬宏偉看來,要實現卓越工程師批量培育,高校應聚焦導師選拔和人才培養方案,解決好產教脫節問題,建立長效協同機制。
作為地方應用型大學,早在2010年,東莞理工學院就與清華大學等名校一同進入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施的61所高校之列。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東莞理工學院形成了包括通識教育、基礎能力、核心專業課程、實踐應用能力、項目式設計課程、學科交叉六大模塊在內的課程體系,將產業人才需求導向貫徹到課程全體系,一體推進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科技攻關與創新服務。
馬宏偉表示,東莞理工學院將通過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敏捷聯動,積極建設緊密對接產業鏈的特色專業群,建設“浸潤式”產學研融合實踐平臺,不斷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為東莞乃至大灣區培養產業急需的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